「十四五」規劃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如何解讀從「活動」到「產業」的帶動方向?

香港人,包括商人和官員,多少個有文化修養?但文化,是人的靈魂;擁有靈魂,才可超越其他動物。

如何理解文化?不同學者,有不同說法。我喜歡的理論:文化是國家、民族或社會的一種現象,是人們從生活中,經過時間洗禮而延續的生活方式、思維習慣、價值觀念及藝術追求;文化,是人類和精神層面的活動或東西。它可以是物質,例如建築物和服飾,也可以是非物質,例如宗教和文學。

西九戲曲中心。

嗯,文化深如海洋,但是,我們不用如學者去「潛探」。普通人的生活,簡單如看一部電影、揭一本書、喝一口茉莉花茶,甚至和朋友捉象棋,都是文化;也許這些活動,只算在淺灘浸腳,但是,只要感受到藍水的清涼,那股文化力量,不要看輕,已把你的身體和靈魂連上,產生美妙的心靈光合作用。有文化修養的人,透出一份溫柔、雅淡,和鄙俗的人,無論在魅力和氣場上,都不一樣;你有沒有每天,給靈魂洗澡?

朋友跟女兒一起去學書法,他笑:「終於知道《蘭亭集序》是什麼?」理髮師和太太去了南丫島,他告訴我:「誰想到在離島,竟然有藝術電影放映室,太美妙了!」末期癌症病人楊麗芳發展攝影興趣,出了一本作品集,她說:「鏡頭捕捉生命中美好事物,讓我們重新思考人生的意義;生命長短從不由人,但要珍惜活着的片刻。」

文化有「好」,好的,導人向上,讓人類尋找「真善美」的生活哲學;「壞」的文化,誘人墮落,如性暴動漫、邪教等。好的文化,讓每個人的追求,充滿正能量,重新改變,做個好人。當然,文化有「雅」的一面,如古典音樂、文學;也有「俗」的一面,如廣場舞、電視;而生活中的提升,如烹飪、泡茶的學問,亦視為文化。各展所長。

特區政府主辦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宣講會。

國家就2021至2025年《十四五規劃綱要》有關香港的章節,第一次在官方的文件中,提及「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寥寥數筆,沒有詳細解釋;但這句話,一石激起千層浪,香港除了文化藝術界,社會各界人士,特別是商界,非常好奇:到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建議是賣什麼藥?如何配合?藝術研究員蘇曉明指出:香港目前的文化發展,以「文化活動」(event-based)為主,到底怎樣才可轉為「文化產業帶動」(industry-based)?政府標榜的成績,往往是場地建設、展覽、表演、論壇等活動。

Visionary leadership(願景領導)在內地,比香港強得多;在本城,上層,多是見一步,行一步。學者Susan Bagyura在其作品《The Visionary Leader》說得對:好的領袖,除了執行工作,更要為民眾的思想「開瓶」,感染人民去尋求未來理想,如管治者對某些正確事情有所忌諱,或不作出承諾,下面便沒有實際行動。如領袖匱缺引路能力,則社會只會停留在「餐搵餐食」的困局。

中聯辦副主任盧新寧說:「香港長期以來,是中外文化交流藝術中的一條『運河』……所以要讓『文化』成為香港未來發展的關鍵詞。」她又說:「也許因為經濟對香港發展的貢獻太過突出,同步成長的文化反而讓人印象不深,甚至會有『商業味太濃,文化味不足』的感覺。」

她解釋為何中央對香港會提出這建議:「今天的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國家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這是一個東方文明、中華文化,向世界自信展示的新時代,也是一個中西文化交互鑒互通、交流碰撞的大時代。」

香港中聯辦副主任盧新寧表示,要讓「文化」成為香港未來發展的關鍵詞。

她強調:「中央對香港過往成就的充分肯定,也是對未來發展的更高期待,這是香港不容錯失的重大機遇。」她對香港這新方向,有3點補充:

一、「香港要有更好的文化內功」。她說:「……很難想像一座沒有文化底蘊的城市,會成為國際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香港喜歡對標國際,倫敦、紐約都是從貿易起家,然後以金融聞名,同時成為世界文化藝術中心。」故此,「香港需要苦練『內功』,用更多更好的作品和項目『話事』,才能『請得進來』『走得出去』,擁有與國際文化藝術對話的實力。」「香港周邊的韓國、台灣、以及東南亞等已先後崛起,迎頭趕上,香港文化產業的傳統優勢受到明顯衝擊……需要迎難而上,進一步提升競爭力、吸引力。」

她說得對,看看香港電影、出版、音樂、時裝等的衰退,我們內心多痛。

二、「香港要發揮中外互通」。她解釋:「香港要尋找自己的『文化主場』,築牢自己的『文化根基』,才會提升作為交流中心的『文化魅力』。」「香港曾擁有一批有着世界影響力的文化大家……饒宗頤通過學術研究,將中國思想傳播到世界,金庸通過武俠小說,將中國文化介紹給世界,王家衛通過電影藝術,將中華韻味展現給世界……好作品不會憑空而來……是因為他們有著共同的根和魂,最動人處都飽含對中華文化的深沉之愛。」「香港是世界的,更是中國的……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辨證取捨、推陳出新,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才能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

這番話,使我想到在1957年,白雪仙改革粵劇,中西並蓄,創造了六十多年來歷久不衰的戲寶《帝女花》,也想起了在1995年,周星馳以香港人「無厘頭」風格,成就了影響亞洲的《西遊記》!

《大話西遊之月光寶盒》。

三、「文化產業要三方發展起來」。她強調:「文化藝術不是一般商品……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政府、社會、市場三邊各盡其責、協同發力。政府需要通過頂層設計、協調社會、引導市場……故此,如何展現吐故納新的香港文化新氣象?如何培養更多年輕人走上舞台,使之成為文藝新風尚、新潮流的創造者和引領者?如何用好大灣區這一廣闊腹地,更快融入國家潛力無限的廣闊舞台與巨大市場?如何打造創意、人才、資本等要素,有機對接國際性平台,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但是,我只覺香港不少「利字當頭」的商界,他們口說支持文化,其實從來沒有認真地推動文化產業。香港的文化大企業,不超過10家,有很多家,背景還是國家支持的。商人為何不做文化事業,他們說:『不賺錢!別做!』

主任最後幽默地用了兩首香港名曲:「而朝大海,禦風而行,一直是香港文化藝術的精神寫照。相信香港定會以『滄海一聲笑』的豪情,『海闊天空』,志存高遠,成就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的新篇章!」

從上述講話,中央已指出香港在文化藝術交流的使命,又指出人才、內容、市場的重要,並要求政府、商界、市民的三方參與,為漆桶脫底,透出光亮的方向。但回首,總叫人唏噓,想到香港的文化曾影響亞洲,例如名曲《上海灘》,便出現了越南版、印尼版、泰國版……

我常常覺得,活在此刻,目不暇接。中國,正面對美國的月旦事端,明顯的動機,是不願見到我國強大下去;但是,中國要進步,這是不可逆轉的民族信念。故此,中國提升經濟「硬實力」的同時,也會推動中華民族的「文化軟實力」。這願景非常重要。如果中國未能向世界傳播當代中國的思想、展現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則我們在國際的話語權、在建設世界和諧的感召力、在人類文化的投入度,便會大大被削弱。歷史上,除了上海,香港是百年以來最華洋共處的中國大都會,因香港曾是中西文化共冶的大熔爐,故此,國家順理成章,寄望香港擔當上述「軟實力」的加速器。

西九文化區M+博物館於2021年11月12日開幕。

此外,文化本身是一種教育力量,因為社會的文化氛圍,對人們有着耳濡目染的作用。可是,從香港近年發生的亂局看來,許多人在思想觀念、行為方式,都遠離了中國人的「溫良恭儉讓」的可貴美德,相差很遠。所以,香港的未來日子,重點應放在文化和藝術的影響,重新培育港人的良善涵養,這才合乎社會的利益。如香港想攀上頂級世界大都會的角色,但是,人的水平,並未趕上,如何大吹大擂?

我更想指出文化和經濟的關係,香港目前文化產業的褪色,見者心碎,戰後,從內地來的文化商人,很多已離世,企業也結束;故此,希望隨着「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發展,更多的本地商界能夠認真地創立「文化企業」,讓香港的文化產業有機會發動起來,不要只怕虧本,忘記國家責任。「文化經濟學」(cultural economy)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一門新的研究學科,到底「文化經濟」對香港甚至中國的現代社會建設會有什麼裨益?為22世紀的人類,又有什麼貢獻?在偉大的中華傳統文化以外,在現代世界洪流裏,香港的中外合體,又可如何感動亞洲?香港人強於「商業」掛帥,往後,「文化混合產業」的經濟新力量,又能否變成香港的獨特強項?

國家今次扔一塊香港石頭到文化海洋裏,看看它會否引起千層浪、震動四大洋?又看看香港人今次能否「爭氣」?除了「硬件」以外,全城各界,特別是商界,真心合力貢獻社會,建立「軟件」,追趕香港在「文化建設」的墮後,否則,我們的城市又再撲通、撲通,跌回海底……

作者:李偉民

來源:橙新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