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樓之聲再起 迴音響徹大地──港台電視頻道周日播放《鐘聲迴響》演出足本

呂書練

一記鐘聲,幾道童聲,一群武者、舞者、歌者,構成了一齣幾許感懷幾許夢想的歌舞戲俱全文藝晚會《鐘聲迴響》,作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獻禮,已於7月27日在香港文化中心演出完畢──在一座具象徵性的尖沙咀鐘樓下,來自不同團體乃至不同領域的藝術家攜手合作、穿梭時空,把香港人風雨同舟共命運近半世紀的歷程,以及在新形勢下攜手同步踏上新征程、共建家園的故事濃縮於一個半小時的舞台中。

《鐘聲迴響》以小朋友在鐘樓下高歌拉開序幕。(香港文聯網)

上月底,這齣由香港文聯成立後首齣由旗下各會員分會藝術精英組成主創團隊而炮製的文藝晚會成功入選國家文化部特邀展演節目,獲推薦於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各大網絡平台展播,不但讓內地觀眾欣賞到一台具濃郁香港特色的演出,也看到香港文藝界為推廣中華文化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而在本周日(10月9日)的晚上7時至8時半,這齣洋溢香港街頭風情、蘊含中華文化意韻的大型文藝晚會將在香港電台電視31播出足本演出,本港觀眾可以安坐家中,免費欣賞一台從故事構思到舞台設計都別具一格的節目。

小朋友在「晨鐘」下玩遊戲。(香港文聯網)

在漫長的歲月,香港以彈丸之地於變幻莫測的國際風雲中崛起,躋身多個廣獲認可的「國際中心」,當中經受了多少風雨、波濤,乃至狂風巨浪,香港人都安然渡過。演出中,有歡聲笑語,也有恐慌悲慟;有緬懷感慨,也有激情奮進……各種情緒和思慮都包含其中,香港人樂天勤奮的性格特徵及其華洋雜處的共融文化充分體現。

雖然只是大約一個半小時的演出,但正如總導演毛俊輝在謝幕時所說:「一場這樣的演出不簡單。」這個演出不同於一般的綜合性文藝晚會,它抱有使命,有明確主題,而且有歷史記錄,乃至故事情節──各分幕演出是在一條故事主線下展開。最大的挑戰是,如何調配來自不同藝術領域、不同團體多達150位專業工作者的分工和合作,他們都是藝術創作精英,各有專長,卻各自忙碌。

王祖藍的鼓聲召喚出一群「武者」。(香港文聯網)

跨領域藝術精英集思廣益

在《鐘聲迴響》於電視頻道公開播放之際,筆者走訪了最早參與構思、籌劃的晚會監製陳健彬,以及落實各項排練細節的執行導演傅月美,他們分享了這齣不拘一格的文藝晚會從醞釀,到創作,到成功演出的過程。

陳健彬憶述,為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早在一年前,香港文聯內部就討論應以怎樣的節目形式來參與這一有意義的活動,並展開了一連串的籌備會議。

文藝晚會監製陳健彬為演出有良好效果感到欣慰。

當議題進入創作階段,音樂劇專家高世章提出「以不同年代的粵語歌曲貫穿劇情」,何冀平發揮劇作家所長,提出「以人為主說故事」,並交代時代背景;她並建議以當時重新鳴響的尖沙咀鐘樓為象徵建築和場景。

因為矗立於維港岸邊的鐘樓不但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建築物,它的對面是「香港心臟」中環,兩側分別是比它還古老、連接港九的天星碼頭,而另一側遠處則是象徵香港電影業的「星光大道」,附近一帶有多座記錄香港歷史的博物館和其他古建築物,鐘樓所處的地理位置可以說是見證了香港的百年變遷。

逾百年歷史的尖沙咀鐘樓見證香港的城市變遷。(香港文聯網)

然而,說故事需要一個主題:「回家」成為眾人共識,也寓意「回歸」。有了主題和場景,高世章開始搜尋相關的音樂和歌曲,而何冀平則準備寫劇本。雖然是編劇高手,但像這樣一台需要融合多種文化元素又涉及跨媒體的綜合文藝晚會劇本,對何冀平也是一種挑戰。她在其《文匯報》專欄提及,在特別紀念日做一台綜合晚會是平常事,但在香港文聯卻是第一次;文聯雖然集中了藝術界精英,卻從來沒有做過這種晚會,真是難住了……

2004年演出的《酸酸甜甜香港地》之「送外賣」重搬上舞台,更切合今日香港現實。(香港文聯網)

確定了主題和場景後,創作團隊不斷壯大,熟悉香港的資深傳媒人屈穎妍、擅長小說創作的學者葛亮加入編劇小組,舞美設計李衛民構思舞台背景,總導演毛俊輝、執行導演傅月美先後參與接下來的創作會議……眾人又從天星碼頭的人來人往,以及甚受歡迎的雪糕車,聯想到約會的年輕人和天真的小朋友們,於是有了鐘樓下演唱的童聲和碼頭邊跳舞的青年等情節,香港兒童合唱團,以及兩位編舞家楊雲濤及其香港舞蹈團、韓錦濤及其Studiodanz街舞自由舞者加入,還有粵劇名伶阮兆輝、兩位話劇演員出身的主持人王維和陳煦莉……

晚會主持人王維(右)和陳煦莉請教香港武術名將李暉(中)。(香港文聯網)

最後,初期以香港文聯旗下「中國戲劇家協會香港會員分會」為主的演出,參與的分會擴展到音樂家協會、舞蹈家協會、電影家協會、美術家協會、作家協會、文藝評論家協會,以及外援的武術團體等等,總參與人數逾150位。而故事就圍繞鐘樓及其周圍可見的獨特歷史和影響深遠的特色文化展開,再透過一連串粵語流行曲、武術、弦樂、舞蹈、戲曲等綜藝表演,展現了回歸前後半世紀的城市變遷和時代更替。

以「香港是我家」為主題

這齣以「香港是我家」為主題的晚會,共分八幕進行。首先由一群小朋友們以歌頌親情、呼喚回家的心聲帶出序幕「晨鐘」──鐘樓下,好奇而天真的小朋友們聽故事、玩遊戲;接着,包括金庸武俠小說、李小龍等功夫電影在內,在王祖藍的《葉問》歌聲牽動下,李暉帶領武術運動員以「武者」姿勢登台,南拳北腳,武風獵獵,盡顯中國武術形氣合一、剛柔並濟的神妙。

武術表演充分展示中華文化的力量。(香港文聯網)

曾經令香港人引以為傲的流行文化──電影和粵語流行曲化為「光影」一幕: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天皇巨星譚詠麟首先上台唱起已故張國榮名曲《當年情》和他自己的金曲《一生中最愛》;配以屏幕上閃動的多部香港經典電影片段,具代表性的資深影視藝術家汪明荃、古天樂、黃百鳴也接着上台,四人在為香港金像獎頒發別具意義的「終身成就獎」後,在台上追憶輝煌的香港電影發展史。

左起:黃百鳴、汪明荃、古天樂和譚詠麟上台追憶香港電影發展史,並頒發香港電影金像獎。(香港文聯網)

接下來的「陽春」一幕,以在弦樂四重奏中的中西方樂手交替演出寓意香港主權順利移交;經過「翩躚」中的東西文化和諧共舞後,古今藝術無縫交接(「菊韻」)──京崑表演藝術家鄧宛霞演唱《牡丹亭‧遊園》選段、粵劇花旦謝曉瑩演繹《白蛇傳‧遊湖》,以及兩位音樂劇演員張國穎、譚偉權二重唱粵語音樂劇《白蛇新傳》的片段《四季天》。

京崑表演藝術家鄧宛霞演唱崑曲《牡丹亭‧遊園》。(香港文聯網)

正如人生並非一帆風順般,香港也經歷一場場風波和衝擊,香港舞蹈團一場平民化的《送外賣》和VSing(吾聲)無伴奏合唱組合一首勵志性的《前》,展現了香港人樂觀知命的性格和堅忍勤奮的精神,在風雨飄搖中站穩了腳步,重新「聚力」,共同唱着節奏感強烈的《新旅程》,踏上了「家路」。

充滿活力的街舞。(香港文聯網)

就這樣,集思廣益和攜手合作下,碰撞出一道不一樣的火花,成就了這一台融合中西、古今,寓意回歸、愛家的新香港故事,也帶出以文藝形式聚同化異、彌合人心、傳播社會正能量的信息。

整個演出,既有激情澎湃的街舞,又有細膩婉約的戲曲;有扣人心弦的情歌,也有鏗鏘有力的武術,配以融匯了國畫、書法、攝影等特別效果的舞台設計,展示武風舞韻,洋溢詩情畫意,令人賞心悅目。

無伴奏合唱組合VSing演唱勵志歌曲《前》。(香港文聯網)

正如知名畫家益行觀看演出後留言:「那鐘聲敲出獅子山下香港人恆久的心!」而從一開始就參與其中、卻一直戰戰兢兢的節目監製陳健彬終於鬆了一氣:「今天回頭看,能有這樣的效果,感到很幸運。」

那一晚,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座無虛席,卻只演一場,劇情緊湊的文藝晚會很快「曲終人散」,有人「意猶未盡」,有人「遺憾錯過」。不過,有興趣的香港人仍可以透過多個網絡平台欣賞或重溫,包括翡翠台之會員頻道「myTV SUPER」,觀眾在網上登記成為會員後,可到免費區觀賞。而香港電台電視31於本周日晚上播出的足本電視版,更是難得的機會,請勿錯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