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問粵劇名伶林穎施:期盼向世界唱好中國戲曲,講好中國故事

香港文聯網按:入選2023年國家藝術基金「青年藝術創作人才」類的香港新一代粵劇名伶林穎施近期馬不停蹄,演出頻仍,包括7月1日受邀到上海參與當地舉行的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6周年活動,並在當地接受《北京日報》訪問,下面是該報記者袁璐以第一人稱寫下的訪問稿。

香港新一代粵劇花旦林穎施。

「落花滿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薦鳳台上……」7月1日是香港回歸祖國26周年紀念日,當上海街頭夜幕降臨,我受特區政府駐滬辦事處之邀,來到「香港今潮‧藝起FUN」首場慶演現場,獻唱《帝女花‧香夭》等經典粵曲選段。在燈光秀中,與觀眾體驗多元動人的香港文藝,這個慶回歸之夜別具意義!

7月1日晚,林穎施在上海參與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6周年表演活動。

我叫林穎施,生長於廣州,發展於香港,如今是香港粵劇花旦,也是香港穎施藝術中心創辦人。不久前,國家藝術基金(一般項目)2023年度資助項目名單公示,香港有10個藝術機構/工作者的申報項目入選,我有幸憑粵劇《昭君出塞》獲得其中「青年藝術創作人才項目」資助。

林穎施和搭檔王志良主演經典粵劇《帝女花》。

這是國家對我從藝生涯的極大肯定,也是一種激勵和鞭策。由此,我內心亦充滿了使命感:作為新時代青年粵劇演員,除了不斷精進技藝,還肩負着傳承、創新、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而回望來時路,國家的栽培、前輩的授業、自身的努力,都讓我更堅定這份初心。

林穎施從相聲大師姜昆手中接過兩項中國曲藝牡丹獎證書。

粵劇被譽為「南國紅豆」,是繼崑曲後第二個被列為世界級非遺項目的中國戲種。九聲六調、梆黃唱腔,絲絲粵韻早已滲透進我所在的這方水土,成為一代代嶺南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未出娘胎,我便「聽」着倪惠英老師的戲,之後學戲、唱戲如飲水吃飯一般自然順恰。

在此過程中,我的父母功不可沒。我爸爸是粵劇「發燒友」,自小家裡就不停播放粵曲DVD唱片。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之下,我在廣州讀小學時開始學戲,憑優異成績考入廣東粵劇學校,並破格提前一年畢業。後來考上香港演藝學院,又獲得了全額獎學金。

幼時的林穎施與父親。

學戲以來,我得到了眾多名伶、老倌的指點和提攜,先後拜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鄭培英、倪惠英為師。與諸多戲曲演員一樣,我在舞台上風光的背後,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艱辛:跑圓場、壓腿、拿頂、虎跳、小翻、吊嗓……即便是夏日攝氏30多度的高溫天氣,我們也要身着棉襖,紮着大靠,照常練功,每天浸濕好幾套練功服。有時為了練軟開度,我睡覺時也把腿搭在牆上,一覺醒來腿已全麻。辛苦汗水澆灌下,才最終有了台上刀馬旦的颯爽英姿。在香港演藝學院,我學武戲《盜仙草》時,更是每天要踢槍幾百次,練到腳都腫起來了。

林穎施(左二)拜粵劇名家倪惠英(右三)為師。

梨園行常說一句話:「戲比天大」。進入香港演藝青年粵劇團後,我的第一部戲是擔綱《無情寶劍有情天》的女主角。天有不測風雲,演出之前,我的父親突發急症。自小與父親感情甚篤的我,緊急坐火車返回廣州見了他最後一面。但公演排期已定,父親去世後的翌日,我便獨自頭戴白色孝花,坐火車返港演出,強壓悲痛地完成了表演。我是女主角,我不能缺席,有責任把這部劇演好,這也是父親自小教導我的。演出謝幕那一刻,我淚如雨下、百感交集,心裡對父親說:「爸爸您看,女兒我做到了,也成長了。」

林穎施在《無情寶劍有情天》中的劇照。

還有一次印象深刻的演出經歷,是在2018年香港藝術節上,我第一次擔綱《百花亭贈劍》的女主角百花公主,演出前卻突然失聲。為此,我咬牙打了類固醇藥物,只要嗓子能發聲都堅持去唱,最終在演出當天克服藥物帶來的疲乏感,穩穩當當地演完了。在我看來,作為戲曲演員,能堅持就一定要堅持。「戲比天大」,折射的既是戲曲演員的堅守,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韌性。

林穎施在地區推廣粵劇。

畢業後,我陸續在《再世紅梅記》、《蝶影紅梨記》、《白蛇傳》等多部粵劇中擔任正印花旦,每次對於角色的投入與抽離,都讓我感受到她們在歷史上的足跡,我的表演也受到越來越多觀眾好評。在香港這個國際大舞台,粵劇演員不僅能吸引大批戲迷,還擁有很多的可能性和跨界機會:我代表香港去過英國愛丁堡藝術節演話劇;多次受邀與香港中樂團合辦專場演出;擔任動畫電影《帝女花》藝術總監,以動畫這一新媒介推廣粵劇;為TVB即將上演的電視劇《靈戲逼人》配音,演唱主題曲等。其間,我與不同的藝術媒介碰撞,並將一些運作模式與粵劇特質結合,融會貫通、推陳出新。

今年7月底,林穎施將到澳門威尼斯人劇場演出。

來港發展後,我出國表演的機會也大大增多。比如2019年9月,我先後到美國洛杉磯、拉斯維加斯、紐約等地演出粵劇,在香港局勢備受海內外關注的關鍵當口唱響中華之聲。海外華人對演出的澎湃熱情,也讓我體會到粵劇在文化交融中的紐帶作用——與華人華僑鄉音互通,與海外觀眾情性互達。

林穎施與前輩汪明荃一起練習書法。

我長年在大灣區工作生活,但與首都北京卻有兩段難忘的情緣。一是從香港演藝學院到中央戲曲學院進修,博採京崑、川劇等眾家所長。二是疫情期間修讀清華大學企業管理、英語等課程,對於我後來創立文創品牌「施茶」、提升運營藝術機構及對外文化交往的能力都大有裨益。

林穎施參觀北京故宮博物院。

我拿着獎學金上京讀書,認識了許多京劇圈的師友,也領略了古都的歷史文化底蘊。每次來北京學習,我幾乎都會到故宮、頤和園等名勝走走。御花園內,世顯、長平拜堂含樟樹旁;珍妃井邊,光緒帝夜祭珍妃恨未休……我流連於此,撫今追昔,將自己的所思所感與表演結合,與劇中人物交融。

「我今獨抱琵琶望,盡把哀音訴,歎息別故鄉,唉,悲歌一曲寄聲入漢邦……」每每唱出《昭君出塞》這段盪氣迴腸的詞,我都被當中飽含的家國情懷與民族大義所打動,為王昭君自請出塞的勇氣所鼓舞。

林穎施在與香港中樂團合作的音樂會上演唱粵曲《昭君出塞》。

展望下半年,我在大灣區各個城市都有演出計劃。譬如7月29日,我將在澳門威尼斯人劇場登台,在一個頂級的西方歌劇舞台唱響中國傳統藝術,期待能夠擦出新火花。穎施藝術中心一直致力於推動粵劇藝術與國際文化交流,並多次參與籌款晚會等慈善公益活動,今年9月則將攜手香港粵劇營運創新會演出《紫釵記》等4部經典劇目。另外,我還計劃赴美國、加拿大、新加坡等地演出,向華人華僑和外國友人展現粵劇的手、眼、身、法、步,秀出腔調之清麗、身段之優美。

林穎施在粵劇中的造型。

令人欣喜的是,香港正在建設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在講好中國故事方面具有獨特優勢,也給了我們文藝界更大的平台和開拓空間。以戲曲為媒,我們在海外有太多故事可講,它們既可以是掛帥捧印、巾幗不讓鬚眉的穆桂英,也可以是精忠報國、壯懷激烈的岳飛,還可以是單騎救主、漢水破曹的趙子龍……三尺戲台演繹春秋,飛歌海外定有知音。作為粵劇年輕的力量,我將繼續守正創新,期盼未來向全世界唱好中國戲曲,傳播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

來源:北京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