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茅盾文學獎公布10部提名作品 香港作家葛亮長篇小說《燕食記》入圍

(香港文聯網訊)第十一届茅盾文學獎評獎辦公室昨日(8月7日)發公告,經過當届評獎委員會認真閱讀討論,並進行第五輪投票,產生了10部提名作品,香港作家兼學者、第八届魯迅文學獎得主葛亮的長篇小說《燕食記》入圍。本届入圍作品中,有三部來自人民文學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和譯林出版社各兩部,作家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上海文藝出版社各一部。提名作品相關資料參見文末附錄。

香港作家葛亮繼去年獲魯迅文學獎後,今年再有作品入圍中國另一個權威性的茅盾文學獎。

茅盾文學獎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是中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一般每四年評選一次。評選工作由「茅盾文學獎評獎委員會」承擔,聘請文學界有影響的作家、理論家、評論家和文學組織工作者出任。接下來,第十一届評獎委員會將根據長篇小說創作的實際狀況確定本届茅盾文學獎的獲獎數量,並揭曉評獎結果。

值得一提的是,葛亮去年出版的長篇小說《燕食記》以嶺南的飲食傳統為切入點,氣候時令、菜蔬瓜果、茶樓招牌等皆入書中,借關於嶺南美食的跌宕故事,以細緻入微的文筆,描摹出中國近百年社會變遷、世事人情與眾生百態,是呈現粵港澳歷史文化版圖的精心之作。現任教於香港浸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的葛亮的《飛髮》去年獲中國魯迅文學獎中篇小說獎。

葛亮長篇小說《燕食記》去年中和今年初分別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左)和台北麥田出版社出版。

茅盾文學獎至今有逾40年歷史。1981年3月14日,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時任中國作家協會主席茅盾立下遺囑:「為了繁榮長篇小說的創作,我將我的稿費25萬元捐獻給作協,作為設立一個長篇小說文藝獎的基金,以獎勵每年最優秀的長篇小說。我自知病將不起,我衷心祝願我國社會主義文學事業繁榮昌盛!」

1896年出生的茅盾為中國現實主義文學大將,1928年發表首部小說《蝕》三部(《幻滅》、《動搖》、《追求》)在文壇冒起,四年後再以長篇小說《子夜》名聲大噪,之後再發表《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林家鋪子》等;創作以外,茅盾也是文藝批評家,著有《西洋文學通論》等。茅盾亦是新中國首位文化部長,曾任中國文聯首届副主席和名譽主席。

中國現代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首任主席茅盾。(中國作家網圖片)

茅盾3月27日逝世。中國作家協會遵照茅盾遺願,同年10月啟動茅盾文學獎。首届茅盾文學獎於1982年頒發,共有六部作品獲獎,包括魏巍的《東方》、周克芹的《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和古華的《芙蓉鎮》等。在過去十届,共有48部長篇小說、48位作家獲獎,其中第三届作品《都市風流》為孫力、余小惠二人合著,而去年初病逝的女作家張潔則是唯一兩度獲獎者(第二屆的《沉重的翅膀》(修訂本)及第六屆的《無字》)。得獎作品最多的是第三屆(共七部,其中兩部為榮譽獎),最少的是第二屆(三部);最年輕的獲獎者是第一屆的古華(40歲),最年長的獲獎者是第十屆的徐懷中(作品《牽風記》),今年初逝世的他得獎時90歲。

曾任中國文化部部長和中國作協副主席的王蒙也憑小說《這邊風景》獲第九届茅盾文學獎,時年81歲。

根據茅盾文學獎《評獎條例》,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作家創作的、在中國大陸公開發表與出版的13萬字以上的作品,均有資格參評。此後,中國作家協會籌組「茅盾文學獎評獎委員會」進行兩輪無記名投票選舉,獲獎作品必須獲得2/3以上選票才可當選,因秉持「寧缺毋濫」原則,每屆獲獎作品數在三至五部不等。

茅盾文學獎設立初期每三年評選一屆,近年改為每四年評選一屆。儘管茅盾文學獎為專家獎,但考慮到讀者感受,按照《評獎條例》的規定,辦公室將進入終評的作品予以公示,以便廣泛聽取讀者意見。讀者可採用書信或電子郵件方式發表看法。評獎辦公室將匯總反饋的意見,向評獎委員會報告,作為評選參考。

附錄:10部獲提名作品資料

(以作者姓名漢語拼音首字母為序)

  • 東西著《迴響》,人民文學出版社於2021年6月出版。
  • 葛亮著《燕食記》,人民文學出版社於2022年7月出版。
  • 胡學文著《有生》》,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於2021年1月出版。
  • 劉亮程著《本巴》,譯林出版社於2022年1月出版。
  • 魯敏著《金色河流》,譯林出版社於2022年3月出版。
  • 喬葉著《寶水》,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於2022年11月出版。
  • 孫甘露著《千里江山圖》,上海文藝出版社於2022年4月出版。
  • 魏微著《煙霞里》,人民文學出版社於2022年12月出版。
  • 楊志軍著《雪山大地》,作家出版社於2022年12月出版。
  • 朱秀海著《遠去的白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於2021年2月出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