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賞大型粵劇《南海十三郎》有感

潘明珠

今年國慶日,有幸能在西九戲曲中心觀看了大型粵劇《南海十三郎》,全院滿座。開場前已氣氛熱烈,我和同行的姊姊潘金英都手持國旗祝賀高志森導演,相信此齣以粵劇形式作新編創作的《南海十三郎》將會在各地巡演大受歡迎。

杜國威1993年原著編劇的《南海十三郎》,講述原名江譽鏐之清末太史公十三公子,人稱南海十三郎一生的傳奇故事;當年以舞台劇作首次演出後,飾演南海十三郎的謝君豪演繹出色,迷倒萬千觀眾,謝君豪此後付出超過二十多年的時間,演活了這位孤高不凡、才華横溢的十三郎,他在舞台劇重演過之場次不計其數;而他在同名電影版的演出,同樣好評如潮;金玉在前,粵劇版的《南海十三郎》將有何突破、有何亮點?正是劇迷所期待的呢。

粵劇版《南海十三郎》由國家二級演員李江崊飾演同名主角。
大型粵劇《南海十三郎》的舞台效果。

首先要讚的是編和導,主創編劇杜國威把才子坎坷一生及不為世俗所接納之悲涼寫得曲折動人,當然功居至偉;導演高志森以粵劇作新編的構思,又是創意妙想,顯示了主辦方春天戲曲發展銳意創新之方向,更難得是,他成功邀得好聯手製作,由佛山粵劇院主要粵劇演員傾力演出,正體現了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合作。記得之前看過高志森的《鎖麟囊》粵劇,是改自京劇,以粵曲加小曲演唱,十分成功,已見他力求以新酒賦以舊瓶,達傳承創新之旨。

另要讚賞粵劇改編的謝曉瑩,這位青年粵劇花旦能演能編,還在粵劇教育中心主持工尺譜的講座,為粵劇傳承及推廣工作努力;《南海十三郎》粵劇中的數白欖和粵曲小曲等,由她所編,切合劇情,雅俗共賞,令人印象深刻。

粵劇版《南海十三郎》主創人員:(右起)謝曉瑩、高志森、杜國威、李江崊及出品人李淑勤 攝於香港公演前。

《南海十三郎》粵劇共分12場戲,一些場次都以粵劇的說書人,用數白欖方式敍述;演員以唸白、唱詞、形體、做手去演繹角色,予人耳目一新。於序幕見已成為乞丐的南海十三郎流落街頭,但他報警說失了鞋子,還用鞋子比喻為祖國被英國和日本偷去的土地,警察卻當他癡;然後以倒敘展開每場情節。與傳統演超過三四小時的粵劇不同,此劇過場節奏明快,每場均是主角的人生重要轉捩點,包括:童年、舞會、送別、遠行、會戲迷、救梅仙、結拜兄弟、戰亂、重遇、香港、再逢唐滌生、流浪。

流落街頭的南海十三郎被警察抓起來。(《南海十三郎》劇照)

此劇的大亮點是由國家二級演員李江崊演繹主角南海十三郎,一開始的流浪漢扮相已叫人訝然,後來他入讀香港大學身穿唐裝的公子形像,以至一朝意氣風發,恃才傲物之驕橫惡相,及後變落魄窮編劇等,演員李江崊把十三郎一生中各階段之面貌演得神似入骨,其情感起落都拿捏得恰到好處。例如第七場,當時得令的南海十三郎一人同時口述創作三部戲,他創意澎拜,遊刃有餘,但三個負責筆記的小師傅則跟不上他的節奏,令他破口怒駡:「二十七流!」小師傅問:「何謂二十七流?」

「九流,九流,九流。加起來就是二十七流!」南海十三郎氣得七孔生煙。

身穿唐裝的南海十三郎(中)在香港大學舞會上。(《南海十三郎》劇照)

之後來了年輕的唐滌生,他聆聽細緻,思路清晰,話頭醒尾,還會在南海十三郎猶豫未想好下句曲詞時,打拍子應對接唱下一句,這時南海十三郎臉上即現歡顏大悅,知道此小子「非池中物」。這一場,演南海十三郎和唐滌生的兩位文武生一唱一接,曲詞背誦如流,默契十足,帶出劇力高潮,真看得人心花怒放。

第七場:唐滌生(左,戴明恩飾)為南海十三郎抄曲。(《南海十三郎》劇照)

這世上庸人多,天才遇天才,真難求也。「心聲淚影女兒香,燕歸何處覓殘塘。紅綃夜盜寒江雪,癡人正是十三郎。」

看完《南海十三郎》,的確感到做天才難,唐滌生天才早逝,令人痛惜;南海十三郎人生大起大落,他生於風雲變幻的時代,傳統粵劇又江河日下,他偏執的性格無法適應時代,也不為世俗接受,形成了他最後的悲劇。不過,值得反思的是,他堅持自己的戲劇精神:「做戲也做人,戲要指示人生一條正確的路,我的戲全都是引人向善,教人有始有終,頂天立地!」這份對藝術的堅持,是很可敬的,相信也是為何他的傳奇那麼令人着迷的原因。

已故粵劇老倌薛覺先(左)也在劇中出現。(《南海十三郎》劇照)

(潘明珠為香港作家聯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香港分會會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