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全面小康》白皮書發布│文化更加繁榮發展

9月28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中國的全面小康》白皮書。這是發布會現場。新華社記者 殷剛 攝

國務院新聞辦發表《中國的全面小康》白皮書

新華社北京9月28日電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8日發表《中國的全面小康》白皮書。

白皮書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步。100年來,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頑强拼搏,幾代人一以貫之、接續奮鬥,從「小康之家」到「小康社會」,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從「全面建設」到「全面建成」,小康目標不斷實現,小康夢想成爲現實。

白皮書介紹,全面小康,重在全面。中國的全面小康,體現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小康;是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需求,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小康;是國家富强、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多維度、全方位的小康。

白皮書指出,中國的全面小康,是全體人民共同享有發展成果的小康。不讓一個人掉隊,不讓一個區域落下,不讓一個民族滯後,體現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實現全體人民發展的有機統一,體現了實現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本質要求。

白皮書還指出,中國的全面小康,是中國人民依靠自己的辛勞和智慧,拼搏奮鬥出來的。新中國成立時,面對的是一個積貧積弱、滿目瘡痍的爛攤子。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人民,白手起家、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幹出了一片新天地,實現了千百年來夢寐以求的小康。

白皮書强調,中國始終把自身發展置于人類發展的坐標系中,始終把中國人民利益同各國人民共同利益結合起來,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公共産品的提供者。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928日發表《中國的全面小康》白皮書。關于文化更加繁榮發展部分如下:

(三)文化更加繁榮發展

全面小康,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小康,既是國家經濟實力增强,也是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既是人民倉廩實、衣食足,也是人民知禮節、明榮辱。党領導人民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强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强國,鑄就了巍峨聳立的中華民族精神大厦。中國人民的精神生活更加豐富,精神面貌深刻改變,精神力量顯著增强。

人民共同奮鬥的思想基礎更加牢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深入人心,共産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偉大祖國好、各族人民好的時代主旋律高亢響亮,全體人民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顯著增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踐行,愛國主義精神、改革創新精神、新時代奮鬥精神廣泛弘揚,積極進取、開放包容、理性平和的國民心態更加成熟。人民英雄、時代楷模、道德模範成爲新時代的明星偶像,全社會日益形成見賢思齊、崇尚英雄、爭做先鋒的良好氛圍。革命文化大力弘揚,紅色故事廣爲傳誦,紅色旅游成爲時尚,紅色傳統煥發時代光芒,人們在感悟革命歷史中接受精神洗禮、傳承紅色基因、汲取前進力量。新聞媒體、影視出版、文學藝術、網絡空間等,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充分展示昂揚向上的社會主流,積極反映發展進步的社會本質,大力營造團結奮進的社會氛圍,全社會充滿向美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鑄牢。

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活躍(專欄4)。從農家書屋、鄉鎮綜合文化站,到城市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美術館,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持續完善,基本實現免費或低價開放,公共文化服務的豐富性、便利性、均等性顯著增强。數字圖書館、公共文化雲平台、「雲端博物館」蓬勃興起,人們足不出戶就能在綫享受優質公共文化服務。文化産業持續健康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加速形成,網絡文化産業迅猛發展,時尚的文化場館、高質量的文化産品、具有創意的文化活動更好滿足人們個性化多樣化品質化國際化的文化需求。影視出版繁榮發展,「暑期檔」「國慶檔」「春節檔」大片雲集,精品圖書不斷呈現,人們享受越來越多的高品質文化盛宴。文化娛樂領域亂象有效整治,天清氣朗風氣正在形成。中外文化交流日益擴大,人們不出國門也能欣賞世界頂級文藝演出。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旅游景區、休閑度假、鄉村旅游、紅色旅游等旅游産品文化內涵不斷提升,成爲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渠道、滿足人民群衆文化和旅游消費需求的重要方式、展示美麗中國的重要窗口,人們在行走中華大地、領略大好河山中感悟中華文化之美、陶冶心靈情操。全民健身熱悄然興起,從競技體育到群衆性體育活動,從國際賽事摘金奪銀到閑暇時跳起歡快的廣場舞,全民健身强健著民族筋骨、强大著民族力量,中國正在從體育大國邁向體育强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煥發新的生機活力,延續了民族文化血脉,凝聚了民族精神,點亮了人們的小康生活。越來越多的傳統經典、戲曲、音樂、舞蹈、書畫等走進校園、走進課堂,揮毫潑墨、吟詩誦詞成爲青少年的新時尚。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大地上的遺産、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了起來,世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傳統文化更可游可感可知、更好懂好聽好讀。考古研究成果豐碩,實證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脉絡和燦爛成就。越來越多的人陶醉于古典藝術的芳華流韵、國家寶藏的博大精深,從中感受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中國歷史的燦爛輝煌。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傳承文化基因,豐富時代內涵,注入時尚元素,融入現代生活。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孝老愛親、自强不息、敬業樂群、扶正揚善、扶危濟困、見義勇爲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傳承弘揚,集體意識、團結精神、奮鬥品質、家國情懷等中華民族優秀品格發揚光大,凝聚起中國人民的精神力量。

中華文化走出去步伐不斷加大。中醫藥、武術、京劇、茶道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中國電影走出國門,美食美景受到熱捧,影視綜藝、網絡文學、流行音樂廣受歡迎。56處世界遺産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實的古代中國和現代中國。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親和力感召力不斷提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