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藝架起中美友誼的通心橋!

劉青

「許多美國觀眾通過《你好,李煥英》、《我不是藥神》這些電影作品認識到了中國式現代化下的當代中國。」全球化智庫(CCG)高級研究員、美籍華人莫天安(Andy Mok)在接受小藝專訪時表示,「作為兩種文明交流的見證者,親身的經歷告訴我,文藝作品讓兩國人民對對方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民間的文化交往使中美兩國不斷增進理解,加深友誼。」

2023年11月10日在北京舉行的「跨越半個世紀的友誼」——紀念費城交響樂團訪華50周年音樂會現場。(中國日報記者姜東攝)

11月10日,「跨越半個世紀的友誼」——紀念費城交響樂團訪華50周年音樂會在北京舉行。演出現場既有中美兩國觀眾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二泉映月》,也有融合中西方交響樂的創新作品《唐詩的迴響》。音樂會記錄了中美跨越半個世紀的友誼,收穫了現場觀眾的熱烈反響。習近平主席在給費城交響樂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馬思藝的復信中指出,音樂跨越國界,文化架起橋樑。希望費城交響樂團和包括中美在內的世界各國藝術家一道,堅持文明平等、互鑒、對話、包容,密切交流合作,促進藝術繁榮,為中美人文交流和各國人民友好再續新篇。美國總統拜登也在給此次訪華演出的費城交響樂團的賀信中表示,文化交流對於美中關係具有重要意義。

紀念費城交響樂團訪華50周年音樂會演出中。(新華社記者申宏攝)

而在此之前的9月29日,中國舞劇《花木蘭》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甘迺迪表演藝術中心舉行首場演出。經過舞蹈和音樂的演繹,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故事深深打動了美國觀眾,為中美文化交流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2023年9月29日晚,中國民族舞劇《花木蘭》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甘迺迪表演藝術中心上演。(新華社記者劉傑攝)

10月25日,習近平主席會見了來訪的加州州長紐森(Gavin Newsom),他強調匯聚各方力量對發展好中美關係的重要性:「中美關係基礎在民間,希望在人民,未來在青年,活力在地方。」這四句話不僅高度概括了中美人文交流的內容,更是精闢地總結了人文交流在中美關係中扮演的關鍵角色:民心相通是維護和發展中美關係的根本。

10月25,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美國加州州長紐森。(新華社記者黃敬文攝)

習近平主席對深化中美兩國人文交流高度重視,他曾復信美國艾奧瓦州友人薩拉‧蘭蒂女士,回憶起兩次到訪艾奧瓦州的經歷,(作者註:1985年時任河北正定縣委書記習近平訪問馬斯卡廷市時,與薩拉‧蘭蒂女士見過面。2012年時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訪美期間,再次到蘭蒂家中與美國老朋友們見面。)鼓勵蘭蒂女士和艾奧瓦州老朋友們繼續撒播友好的種子,為中美兩國人民友好作出新的貢獻。近期,習主席先後向「鼓嶺緣」中美民間友好論壇致賀信、復信美國華盛頓州「美中青少年學生交流協會」和各界友好人士、復信史迪威將軍後人、復信美中航空遺產基金會主席和飛虎隊老兵、向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年度頒獎晚宴致賀信、向第五届中美友城大會致信。信裡的內容傳遞了習主席對中美兩國人民相知相親的殷切期許。

回望歷史,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著名思想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曾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美國前總統威爾遜則說道「理解絕對是養育一切友情之果的土壤」。中美文化中都有着珍視友誼、珍重友愛、珍惜友好的歷史傳統,都對與自己文明不盡相同的「他者」文化抱有濃厚的興趣和友好的姿態。不管是戰爭年代,飛虎隊跨越重洋援華抗戰,還是和平時期,乒乓外交以「小球轉動大球」的方式力促中美外交「破冰」,兩國人民之間都結下了深厚情誼。

中國民族舞劇《花木蘭》今年9月29日晚在美國華盛頓的甘迺迪表演藝術中心演出劇照。(新華社記者劉傑攝)

這種情誼體現在中美兩國民眾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所謂「以文化人,更能凝結心靈;以藝通心,更易溝通世界」——民間的文藝交流不僅連結着兩國人民的內心,更傳遞着以誠相待、友好往來的價值理念——1973年,瀋陽雜技團赴美訪問演出,為中美兩國人民架起了友誼的橋樑;同年,費城交響樂團首次赴華巡演,作為「文化使者」為兩國人民增進理解開啟新篇章;1979年,中美藝術家在中國首次同台獻藝,琵琶大師劉德海與波士頓交響樂團完美演繹了《琵琶協奏曲》;此後不久,劉德海應波士頓交響樂團的邀請,他和鋼琴家劉詩昆赴美演出,完成了中美文化交流史上第一次互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伴隨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美文藝文化交流進一步深化;2005年,中國文化節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甘迺迪表演藝術中心開幕,這是中美首次聯合舉辦中國文化節,意義非凡……

圖為1973年9月,美國費城交響樂團在北京演出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湯孟宗攝)

中美文藝交流讓兩國民眾對對方國家的文化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不管是電影《臥虎藏龍》、《英雄》中展現的東方意境的美學意蘊,還是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頗具蘇州園林意象的「明軒」庭院,亦或是「鏡花水月」展覽中展現的西方設計師對中國傳統服飾紋理、造型、圖案的感悟和思考,中國傳統戲曲、書法、雜技、服飾藝術給美國觀者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而美國作家梭羅的散文集《瓦爾登湖》、惠特曼的詩集《草葉集》、鄉村歌手約翰‧丹佛的《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等文藝名作,也讓中國讀者、聽眾感受到美國大地的靜謐巍峨、寂靜壯美;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鮑勃‧迪倫(Bob Dylan,港譯「卜.戴倫」)的《Blowing in the Wind》作為一首反戰民謠,表達了對和平的嚮往,在今日硝煙四起的世界中,各地人民從這首歌的詞曲裡體悟到人類和諧大同的美好……文藝作品讓民眾感悟到不同文明的歷史人文、文化傳統、自然風光,體悟到中美文化的多元多樣,各自文明的獨一無二,以及彼此之間的共通價值情感。

《臥虎藏龍》劇照。

身居在遠隔重洋的地理空間中,駐足於互通有無的「地球村」裡,「棲身」在聯通世界的「全球化」時代內,文藝作品用情感連結人們的內心,用唯美感化民眾的心靈,用價值凝聚人類的共識。它彷彿信使、橋樑和紐帶那般,用美學的形式、審美的「語言」促進人們相互理解、相互認同、相互對話、相互合作。《你好,李煥英》中展現的家族情感、《流浪地球》中呈現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及美國歌手邁克爾‧傑克遜(米高‧積遜)的作品《Heal the World》裡對於世界和平大同的嚮往。從這些文藝作品中,我們感悟到了不同文化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從「他者」文化中尋找到了美麗,在與眾不同中探尋到了價值,從獨一無二裡體會到了大同。

《你好,李煥英》劇照。

我們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如今的網絡虛擬時空內,更需要優秀的文化人,尤其是年輕藝術家創作優質的文藝作品感動人、鼓舞人、激勵人。表達人類共通的真摯情感的文藝作品傳遞着民眾的心聲,溝通着他們的內心,聯通着人民的情感,讓中美世代友好結出友愛的花朵,收穫友誼的果實,共同邁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來源:中國文藝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