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優勢互補 灣區文博單位首次協作「同一屋簷下」嶺南傳統建築展

(香港文聯網訊)由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國家文物局和澳門特區政府社會文化司聯合主辦的「同一屋簷下:嶺南傳統建築源流與藝術」展覽昨日(12月12日)在香港文物探知館開幕。這是粵港澳三地去年簽訂《關於深化粵港澳大灣區考古及文物建築交流與合作意向書》後首次合辦的展覽。將展期至2024年6月2日,免費入場。

「同一屋簷下:嶺南傳統建築源流與藝術」展覽開幕儀式。

香港發展局局長甯漢豪、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主任譚平、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局長梁惠敏和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副局長歐彩群主持開幕禮。甯漢豪在致辭中指出,展覽反映粵港澳大灣區文博單位之間的協作和優勢互補,我們共同推動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的另一份熱誠。

香港發展局局長甯漢豪致辭。

她說,今天,大家在粵港澳大灣區依然可以見到富有嶺南特色的傳統建築,譬如說廣州的陳家祠和佛山祖廟;澳門的康公廟、普濟禪院、盧家大屋;香港的厦村鄧氏宗祠、上水廖萬石堂、屏山達德公所、油麻地天后廟、西環魯班先師廟等。這些歷史建築不單是大灣區重要的文化遺產,也承載着嶺南地區「三雕、二塑、一畫」的獨特建築風格,並見證了大灣區民眾血濃於水和同根同源的文化傳統。

展覽現場。

展覽展出精心挑選的170件/套來自粵港澳三地多家文博機構的館藏精品及私人珍藏。這些珍稀文物細說源遠流長的中華傳統建築文化的故事,展現出嶺南地區由木雕、石雕、磚雕、陶塑、灰塑、壁畫構成的獨特建築工藝和技術的特徵,反映中華文化的多元一體。

參觀者可以一睹平常難以近距離觀賞的建築構件,當中大部分為首次在港展出。重點展品包括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的國家一級文物「番禺神樓」、由南越王博物院借出全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帶釉筒瓦和板瓦、澳門博物館的套色玻璃窗和竹編建築裝飾組件、於香港出土的明成化紅砂岩雕花柱礎,以及由香港多個宗族、廟宇組織和私人機構借出的傳統建築構件等。

主持展覽開幕儀式後,四位官員於重點展品「番禺神樓」前合照。左起:歐彩群、譚平、甯漢豪、梁惠敏。

嶺南,顧名思義,即南嶺山脈以南,包括今天的廣東、廣西和海南三省,以及兩個特別行政區香港和澳門。粵港澳大灣區在嶺南文化的歷史發展中處於重要地位。根植於相同的民俗文化與工藝傳統,粵港澳三地的人民同住在不斷優化、美化的建築中,用相似的方式進行營建與裝點;嶺南傳統建築裝飾也逐漸形成具有濃郁地域特色的藝術風格,尤以「三雕、二塑、一畫」最為驚艷。「三雕」即木雕、石雕和磚雕;「二塑」即灰塑和陶塑;「一畫」即壁畫。色彩多變的雕飾、灰塑、陶塑和壁畫,為樸實的嶺南傳統建築添上姿彩。

展覽於尖沙咀海防道九龍公園香港文物探知館舉行,展期至2024年6月2日,免費入場。詳情可瀏覽發展局古物古蹟辦事處(古蹟辦)網頁。

部分展品欣賞

「百藝之師」木刻牌匾。(香港鲁班廣悅堂收藏)
樓閣式陶桎模型。(廣州博物館藏)
套色玻璃窗。(澳門博物館藏)
紅砂岩雕花柱礎。(古物古蹟辦事處藏)
雙面雕封簷板。(澳門博物館藏)
石灣陶塑草龍脊飾。(澳門博物館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