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采重溫系列之四:全球水墨畫名家雲集 彩韻墨香飄灑大灣區

「全球水墨畫大展」是一個於2017 年首次在香港舉辦的大型文化項目,由藝育菁英基金會主辦、雲峰畫苑策展。今年在香港文聯支持和香港賽馬會獨家贊助下,這項凝聚着中華傳統文化精華及全球水墨畫名家傑作的活動範圍從香港擴大至大灣區其他內地四個城市,包括廣州、深圳、中山和珠海,展覽規模也進一步擴大。

香港站展覽已於上月28日啟動,其他四城巡迴展也將於下月開始。由於300幅參展作品皆從全球15個國家和地區徵集、再經由18位美術專家組成的評審團評選出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球水墨畫的最高水平。為滿足未能親臨現場觀看的讀者,我們特別在這裡選輯部分作品,並附以簡短介紹,供大家慢慢咀嚼。

香江憶舊

沈平的《璀璨港島》。

在北京出生、上海長大、於1980年移居香港的沈平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作品廣獲收藏。《璀璨港島》是畫家沈平以維港為主題的系列畫作之一,乃畫家住宅窗下的一道風景,畫中摩天高樓和點點風帆點綴在浩瀚蒼穹的海天之中。

香港美協秘書長韋勁敏的《華彩香港之二》。
陳家義的《香港漁村百年》。

香港美協創會理事陳家義在香港生活逾40年,目睹香港如何由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為國際大都會。此畫描述上世紀六十年代香港正街的情景,各式各樣的招牌林立,街邊大排檔售賣各種海味產品,街上人來人往,車水馬龍,表現香港人刻苦耐勞、逆流而上的拚搏精神。

黃孝逵的《香港早晨》。

出生於重慶的黃孝逵現為中國國家畫院都市水墨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中國書畫會理事等。作品曾三次在「香港當代藝術展」獲獎和兩次在全國美展獲獎。本畫大部分以純水墨繪製,只在右上角的玻璃幕牆上繪色。質樸和炫麗形成強烈對比,引發出對光明的期待。

朱達誠的《美學沈思》(左)和黃黑蠻的《吾土吾情》。
何紀嵐的《深黑印象之閃爍的明珠》。

1974年出生於香港的何紀嵐乃著名畫家何百里之子,自幼藝術觸覺敏銳,畢業於加拿大約克大學藝術系。這是畫家《深黑印象》系列之一,體現了畫家的創新筆觸和水墨應用技巧,突出剛柔對比,透視水墨全新動感。

動物記趣

黎明的《和諧》。

1929年出生於澳門的黎明現為廣州市文史研究館名譽館員、香港理工大學駐校藝術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孔雀象徵着幸福、高貴和美麗,作品描繪三隻栩栩如生的孔雀在繁花的襯托下,自由自在地享受着春色,翠彩生動,金羽輝灼,帶出其樂融融、同心同德的主題。

林湖奎的《戲雪》。
盧清遠的《雙鷹圖》。

盧清遠是趙少昂宗師弟子、嶺南畫派第三代畫家,現任雲山畫院院長。畫家認為當下的中美關係一如雙雄爭霸,但乾坤中心已向東移,窮兇極惡阻擋不了歷史巨輪向前進。畫面烏雲密佈,加上雙鷹在爭鬥中旋風式翻滾,產生強烈的視覺衝擊力。

王金英的《企盼》。

畫中的一群籠中的流浪貓,眼裡充滿驚恐徬徨、失望無助,但牠們並不絕望,仍在抗爭中,企盼得到有愛心的人士領養,有一個家。1970年出生的畫家藉此表達生命需要獲得尊重,不能隨意踐踏。希望有心人士施以援手,善待動物。

邢誠愛的《夜巡》。
任偉的《諾日朗晨曦》。

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的任偉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聯藝術交流中心創作研究員。他在國畫界首開熊貓文化先河,獨創水墨絲毛畫法。長研究大熊貓專題繪畫和創作,風格獨特。本畫作描繪大熊貓們在平靜如鏡的河流邊飲水解渴,在恬靜中顯生動。

劉元模的《攜子圖》。

劉元模擅長動物畫,尤以北極熊題材著稱畫壇。在本畫中,作者在雲霧繚繞、幽寂空曠的背景襯托下,將北極熊放大化,突出牠們生存的地域越發狹小,用筆大膽,把大北極熊的眼神勾勒得彷彿在擔憂未來,但小熊的目光卻是炯炯有神。作者以水墨為本,生動地描繪這極地生靈,希望以此喚醒人們對環境惡化現象的思考。

許淑琴的《密林踏雪》(左)和胡永凱的《蕉園夜話》。

良辰美景

許麗莉的《慶豐年》。

1949年出生的許麗莉的作品曾入選全國美展和2017年全球水墨畫大展。這是畫家到雲南元陽寫生時,深深被形態奇特、氣象萬千的梯田所吸引,畫了七八張梯田畫。在本作品中,畫家先後用點線畫法和印象派的點彩畫法,把梯田縱橫交錯的秋收盛景描繪出來。

黃永玉的《荷塘淺識》。
孫建林的《滿目春光一擔歌》。

八十高齡的孫建林的作品一向色彩亮麗而具濃厚的民族氣息,具深厚的繪畫功力和藝術修養。他巧妙地結合了中國傳統工筆畫、民間美術、西方色彩和立體主義等多方面的表達形式於一體,並注入現代意識和個人經驗,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工筆畫風。本畫以其優美多變的線條組合構成了畫面獨有的韻律感和多重空間,耐人尋味。

江立峰的《春夢》。
益行的《欣欣向榮》(左)和劉可明的《大唐麗影》。

現已八十高齡的益行有感蒸蒸日上的發展猶如一首交響樂。她用墨和色營造抽象的畫面,協調冷暖色的對比,既有墨的襯托,又有留白空間,讓氣氛融和,以節奏感的形式譜出畫家對大時代的祝頌!《大唐麗影》是劉可明最喜歡的「魅力東方」系列作品之一,既是複合的繪畫,也是複合的夢幻意境。畫家對漢唐詩畫情有獨鍾,並以繪畫語言來表現這一情調。

林德才的《秋情》。
趙建成的《牧歸圖》(左)和何家英的《舞之憩》。

1949年出生的趙建成乃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畫家着眼於少數民族的日常生活上,畫面中少女和孩子正放牧歸來。他以寫實風格刻劃了傣族女性閒適自若的神態、清秀少女含笑的眼眸、無邪孩童興奮的表情,塑造出形神兼備的人物。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的何家英則是中國當代工筆畫家,曾獲中國文聯「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等榮譽,擅長工筆人物畫創作。《舞之憩》描寫芭蕾舞練功房的一角,畫家沒有直接表現舞台上的優美舞姿,而是讓人們看到芭蕾舞演員完美表演背後所付出的艱辛和汗水。

黃大軍的《自娛自樂》(左)及其動畫版。

擅長中國人物畫的黃大軍發現中國進入小康社會後,人們開始追求更有品質的生活。在城鄉廣場,每天清晨與黃昏總能見到滿面春風的中老年朋友聚集成群,自拉自唱,十分自得。此作以散點透視、聚合構圖、寫實寫意的方式,表現祥和安寧的景象。

幻影意境

趙曉安的《天人合一》。

中國繪畫思想先後接受了儒、釋、道三家之精華,形成中國畫獨特的審美特徵,注重內在美。河北畫家趙曉安的這幅作品就充分體現這一點。畫作以沒骨法寫出簡約而極致的人形,再以東方哲人的睿智賦予當代的時尚圖式,營造出空靈玄妙的精神享受空間,呈現出卓爾不群的襌境風骨,形成鮮明的襌畫風格。

徐惠君的《天國流韻》。

徐惠君現為民盟中央美術院副院長、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及特聘畫家。他常以神州大地為主要創作題材,創造性運用「風雨皴」的特殊水霧表現技法,完整展現出黃河山川的壯闊之美。在本畫中,畫家感到人間煩惱太多,如能忘記,便得安閒。隨心創作此作品,綻放自由輝煌孤傲的天國氣象。

梁錫源的《帶雨春雲繞綠山》。
何百里的《河谷幻彩》。

香港美協創會理事何百里乃水墨畫先行者之一,半世紀不懈探索和實踐,先後創繪具本土特色的《漁舟香江》水墨系列、旅居加拿大時期的《楓采系列》,以及回歸後描寫錦繡河山的《靈山秀水》和《黃山印象》系列等。本畫乃畫家三遊太行山峽谷歸來的得意之作。

陸軍的《雲水襌音》(左)和伍月柳的《歸來吧》。

數碼化已成為今日人類生活的一部分,虛擬世界和真實環境已融在一起,被視為「數字水墨」的《雲水襌音》就是畫家對人們新生存狀態的回應,陸軍希望藉此為上千年歷史的水墨精神賦予時代意義。《歸來吧》的創作背景乃深秋時在天台上創作的畫家走出畫室呼吸新鮮空氣,黃昏時分常常見到遠處有些小鳥在空中迴旋。

許昭奇的《黃土新綠》。

五年前,香港畫家許昭奇初次踏足陝北高原,見一棵棵經頭木作業過的「斷頭柳」千姿百態地排立於黃土路旁,粗獷的身體百孔千瘡,殘肢斷臂,仍然挺立;新發的柔軟枝條生機勃勃,迎風搖曳,顯示着頑強的生命力。作者借用水墨的濃淡乾濕揉合西畫的光影明暗,將「斷頭柳」那種滄桑霸氣的內在美與新生舒展的韻味、在強烈的視覺衝擊中釋放出來。

張鎮華的《水滸英雄》。

1975年出生於山東的張鎮華對中國傳統繪畫、文學和風俗領悟甚深,作品常透露出典雅的書卷味和東方人文氣息,且勇於突破和創新,乃近年備受矚目的中國畫壇之星。《水滸英雄》正是此一風格的顯現,畫家展示難度極高的線描技巧,以典型雅淡之色為主,卻運用了複合色彩的處理方法,表現幾分幽默感。

編撰:呂書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