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學會香港2022年會員作品展:「水墨移情──香港當代水墨」正在舉行

雷詩琳

兩地通關後的香港呈現一片新氣象,春節後的香港中央圖書館也迎來了首個大型展覽:「水墨移情──香港當代水墨」之中國畫學會香港2022年會員作品展於1月26日至31日在該館1-5號展覽廳舉行,共有25位本港知名畫家參展,由香港藝術館前總館長鄧海超擔任策展顧問。

中國畫學會香港執行會長馬達為作品《地質奇觀》(2010年)。

水墨畫是中國繪畫的代表,也即狹義的「國畫」,並傳到東亞和其他地區。傳統水墨畫的基本元素是水與黑水,只有黑與白之分,後來發展出有其他彩色的水墨畫與花鳥畫。中國水墨畫的特點是:重意不重實且少量留白,作畫過程稱「寫」而不稱「畫」。其具體表現,觀者可以在本展覽中仔細品味。

林天行作品《心詩》(2021年)。

展覽分為四個主題:「跨山越水」、「家國情懷」、「心繫香港」、「象裡象外」,聚焦於上世紀七十年代至今的知名水墨畫家,在藝術思潮、生活環境的轉易中,如何藉着傳統水墨媒介、技巧來演繹個人感懷、藝術表現和都市情懷,以臻移情尋藝的當代語境。誠如策展顧問鄧海超就四個主題展品親自撰文導賞(見下面節錄):

麥羅武作品《冬荷》(2022年)。

畫家在以「跨山越水」為題的部分中,或從傳統筆墨求索,如熊海、馬達為、潘振華、王秋童;或以寫實、現代或抽象手法表現自然山水、天地萬象如王無邪、麥羅武、派瑞芬、沈平、司徒乃鍾、林天行、高杏娟、韋勁敏、趙志軍、周晉、陳鏡田、吳觀麟,以至城市景觀如益行、黃孝逵、天池、何少中、馮永基、陳偉。他們或較為着重線條、筆墨、皴染的表現來繪畫山川樹石;或從寫生、寫實的角度蛻變山川大地情韻,以色墨暈染作寫意或現實性的描述;又或以抽象線條、層疊積累的遠近層次,描畫雲霧山河新境;重新闡釋傳統「山水」的定義和表達形式。

王無邪作品《壬寅山水一、二、三》(2022年)。
益行作品《晨曦幻彩》(2022年)。

在「家國情懷」主題中,畫家以其獨特技法和風格,描畫祖國名山大川、郊野庭園以至新興城市風貌,表現其對家國的情感。王無邪以光影變化、獨特角度俯瞰祖國大地山河。沈平、林天行、司徒乃鍾分別以寫實、塊面的繪寫其居住生活和學畫寫生的國內西北情景和師輩畫室。潘振華、麥羅武、黃孝逵、高杏娟、熊海以其擅長的筆墨技法描畫其遊歷所見所感飄渺雲山、青海秘境、梯田、巍峨華山,呈示祖國勝景不同風貌特質。益行、周晉、派瑞芬、馬達為從畫家的體驗和精練線條、構圖繪畫江南景致、山川溪流、庭園村居,清逸奔放,各擅勝場。王秋童、韋勁敏以雄渾恣縱筆觸和強烈色彩塑造內地現代城市的五光十色,蓬勃生機,動感張力;何少中以抽象手法和點染寄託情思於彼岸。

左起:熊海作品《秋山水韻》(2019年)、高杏娟作品《青海系列》(2022年)。
黃孝逵作品《龍蛇競》(2022年)。

在「心繫香港」部分,香港獨特的風景地貌、繁囂紛忙的生活場景、廣廈林立的城市空間、秀逸清麗和奇石聳立的西貢景色、維港兩岸的雲煙霧靄及華燈璀璨,均在他們心中留下藝術烙印,並透過其獨特的表現形式和筆墨設色紛呈紙上。益行、王秋童、沈平、林天行、韋勁敏、趙志軍各以明麗設色,奔放豪邁的筆觸和點染渲畫技法或塊面結構,傾向半抽象地描畫海港兩岸、高樓摩天、繁忙紛亂的都市景觀、貨櫃碼頭和新建設。派瑞芬、黃孝逵、天池、陳偉以對比色彩、意念描畫香江風貌,並注入個人對生活的感受和詮釋。司徒乃鍾、何少中、馮永基、高杏娟、馬達為、陳偉、熊海以其個人風格和或細緻、或放逸、或渾厚的筆墨設色技巧繪寫清秀逸的西貢群山、地質公園、海港風光、島嶼、新市鎮建設等,從不同層面角度呈示香港的獨具特色的城市及鄉郊情景。周晉獨開溪徑,以線條勾描載浮載沉的泳人,暗寓都市生活的疏離和依存關係。

左起:陳偉作品《元朗新貌》(2021年)、韋勁敏作品《輝映》(2021年)。
王秋童作品《東方之珠》(2022年)。

「象裡象外」此部分畫作,任由畫家發揮,不落窠臼。王無邪以設計線條及結合中西媒材入畫,益行以抽象手法描畫風起雲動、派瑞芬糅合各種技巧,超乎象外。林湖奎、沈平分別以嶺南畫風格、素描手法繪動物、花月、人體,傳承有自。潘振華、王秋童、黃孝逵、馬達為、陳鏡田能得傳統筆墨精萃,但能脫略傳統意象,描畫山水群巒、樹木、古器、動物,在構圖處理和運筆、敷色施墨方面各闢新貌。天池、司徒乃鍾、高杏娟、陳偉變化水墨情韻,各有意趣。麥羅武、何少中、韋勁敏、趙志軍、周晉融會中西畫法、構圖、點染勾描技法,遊走於意象之中。馮永基、林天行、熊海將處理色墨別有提升,朦朧放逸印象充溢於意象外。吳觀麟以水墨塊面、流淌渲染、墨韻深淺變化,締造抽象化的「石夢」。

左起:林湖奎作品《遠塵泥》(2020年) 、司徒乃鍾作品《大足歸來二拈花—─白描天堂》(2014年)。
陳鏡田作品《天地無相六》(2021年)。

展覽特邀了董小明、周伯林兩位畫家展出作品,他們均是該學會的長期支持者和顧問。董小明在內地推動當代水墨經年,貢獻良多。他的城市水墨筆墨淋漓酣暢,繪寫城市風貌、光影變化、空間處理創意具足,又結合裝置、影像、光影、數碼跨媒體創作,締造文化藝術新語境,具有影響力。周伯林為鑒賞家,鑽研傳統水墨畫多年,深得書法線條,章法墨韻精微妙諦。他們的創作可視為當代與傳統水墨的對話和比較,具有啟發意義。

董小明作品《雨夜》(2021年)。

中國畫學會是由當代中國畫壇著名畫家聯名發起,於2011年7月在北京成立的全國性專業組織,主要由從事中國畫研究的專家學者自願組成,隷屬國家文化和旅遊部。該學會旨在推動中國畫的發展,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宣導繼承、弘揚祖國優秀傳統文化,團結當代中國畫家推動中國畫創作及理論研究,探索中國畫現代發展規律,提升中國畫在世界文藝格局中的地位。

左起:派瑞芬作品《象裡象外》(2022年)、周伯林作品《墨蘭》(2022年)。

中國畫學會香港則成立於2014年,提倡繼𠄘及發揚中國畫傳統,團結香港及周邊地區水墨畫界友好,共同探索當代中國水墨藝術發展。該會也於每兩年年初在香港舉行會員作品展。

沈平作品《建設中的港珠澳大橋》(2022年)。

今年的展覽共有25位畫家參展,他們包括王無邪、潘振華、麥羅武、益行、王秋童、林湖奎、派瑞芬、黃孝逵、沈平、董小明、天池、司徒乃鍾、何少中、馮永基、高杏娟、馬達為、熊海、林天行、周伯林、韋勁敏、吳觀麟、陳偉、趙志軍、周晉、陳鏡田。

展覽以外,該會並於周六(28日)下午1:30至3:15在同一地點舉行「水墨移情:當代香港水墨面面觀」座談會,由鄧海超主持,講者包括王無邪、王秋童、黃孝逵、馮永基、熊海和周晉。

趙志軍作品《窗外》(2022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