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墨香中「僑」見嶺南 第九届(廣州)華人文化藝術節舉辦

一杯清茶解去鄉愁,一曲琴音撫慰心靈。11月13日下午,作為「親情中華‧風韻南粵」第九届(廣州)華人文化藝術節首場活動,「歸來吧」——僑見嶺南中華傳統文化體驗活動在白雲賓館舉辦,現場近200名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近距離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文為媒,以藝通心。活動在拉近不同地區僑胞彼此之間的心靈距離的同時,更加深了海外僑胞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熱愛。

「親情中華‧風韻南粵」第九届(廣州)華人文化藝術節開幕現場。(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僑」見非遺魅力 :「喝到的不只是普洱茶,更是鄉情的味道

本次體驗活動共分為「古韻悠揚滿芬芳」、「妙手生花繡年華」、「丹青點點灑真情」三個主題內容,選取能引起僑胞們共鳴,又具有參與感和體驗感的項目或元素:在國家級非遺項目嶺南古琴代表性傳承人寧蘭清帶來的嶺南古琴天籟之音的伴奏下,僑胞們或是駐足欣賞由僑界藝術家、著名生活美學家顧玉華帶來的花藝展示,或是靜靜感受宋代點茶的高雅神韻,或是在現代茶席品茗區品茶香、敘親情,通過體驗,真切重溫嶺南特色非遺的無窮魅力。

國家級非遺項目嶺南古琴代表性傳承人寧蘭清帶來嶺南古琴展示。(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藝術節組委會還根據「朋友圈中的藝術節」的策劃思路,用花道、竹藝等元素在現場營造具有中華國風雅韻的場景,並將體驗項目用更具當代感的方式演繹闡釋,充分讓僑胞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煥發的時代新韻,樂於拍照打卡發朋友圈,主動參與到華人文化藝術節乃至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推廣中來。

在體驗了茶藝、書法等文化項目後,尼日利亞粵港澳同鄉總會會長鄭志堅感慨道,「今天的文化藝術節形式很特別,能讓來賓很輕鬆地體驗到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希望能把在這裏體驗到的中華傳統文化帶回去呈現給非洲友人。」中山大學溫哥華校友會榮譽會長劉文森也表示,「海外僑胞在外生活越久,鄉情越濃。這次回來參加文化藝術節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對祖國的感激之情湧上心頭,體驗茶文化時喝到的不只是普洱茶,更是鄉情的味道。」

一杯清茶解去鄉愁。茶藝是中華傳統文化精髓。(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活動現場,海外僑胞還為本届華人文化藝術節共同創作了兩份特別的「贈禮」。一份是在國家級非遺項目廣繡代表性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唐曉玲的講授下,他們共同創作的以木棉花為表現對象的廣繡作品。「火紅的木棉代表着海內外兒女的赤子之心,這幅作品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同心同路、同夢同行的生動見證。」科威特華人華僑聯合會張永達說道。

另一件「贈禮」則是與廣州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廣州致公畫院副院長陳立華共同書寫的「親情中華‧風韻南粵」書法作品。陳立華表示,「書法藝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傳統文化藝術殿堂中的瑰寶之一。『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我相信每個中華兒女,無論身處海內或海外,都能體味並愛上筆墨線條之美,從中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心裡產生出歸屬感和自豪感。」

共同創作以木棉花為表現對象的廣繡作品。(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僑」助文化交流: 「希望通過文化交流增進兩國人民感情」

記者了解到,第九届(廣州)華人文化藝術節於11月13至15日舉辦,通過「1+1+2」四項主要內容,即一場「向着光」主題文藝演出、一場故事分享會、兩場互動式文化體驗交流組成,以僑界文化盛筵會五洲四海八方好友,同敘血脈情誼,助力同心同行。

藝術節期間,近千名海外僑領、僑界藝術家和歸僑僑眷代表將參加活動,其中來自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00位僑領代表是專程為此回到中國、回到廣東,是疫情之後國內規模最大的僑界文化藝術活動。

書法是中國獨有的文化藝術。(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來自阿聯酋的書法作品、來自南美洲的太陽神紀念品、來自英國的茶葉……本届藝術節的一大特色是,從五湖四海歸來的海外僑領每人帶來一份具有住在國特點的、具有故事分享價值的禮物,由組委會專門陳列,集中展示海外遊子濃濃的思鄉之情。

阿聯酋廣東商會暨同鄉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元永佳帶來了一幅獲得金獎的書法作品,內容為「中阿友誼長存」。他說,「作為一名書法愛好者,我在迪拜一直致力於推廣中國書法的公益事業,希望通過文化交流增進兩國人民感情。」

「我此次帶來的紀念品是當地太陽神的形象,希望能通過這個紀念品向大家展示南美的特色文化。」來自玻利維亞玻拉巴斯中華總會的于天佐十歲就移民當地,是一位年輕的南美華僑。「走向世界各地後,大家都會時常想念家鄉和家人,這次的文化藝術節讓大家有了一個回家看看的機會。」

「情繫故園」是海外華人的文化紐帶。

「中英兩國都有喝茶的文化習慣,我這次回國帶來的是一罐英國白金漢宮為伊利莎白女王登基周年紀念而特製的茶葉。」英國廣州文化經貿協會創會會長李志強祖籍廣州獵德,他出國30多年,一直有參與促進兩地文化及經貿交流的事務。此次在書法體驗中,他專門請書法家題寫了一幅「情繫故園」的作品。「我將把這幅書法帶回英國,時刻提醒後輩『情繫故園』。」李志強說。

來源:廣州日報(記者徐雯雯、通訊員穗僑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