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國韻飄香江│紀念首演60周年 中央芭蕾舞團攜《紅色娘子軍》載譽重臨 印證經典最潮

呂書練

伴隨現場2000名觀眾熱烈的歡呼聲,由中央芭蕾舞團新一代演員主力演繹的經典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的首場(1月10日)演出圓滿落幕,也為中央企業紫荊文化集團傾情助力的「國風國韻飄香江」系列活動2024年演出拉開序幕。60名舞蹈藝術家全情投入,重現「頭戴軍帽,腳穿足尖鞋」的中國娘子軍英姿,印證了經典最潮!

本次訪港演出的《紅色娘子軍》現場劇照。(香港文匯報記者曾興偉攝)

今年是中央芭蕾舞團(下稱「中芭」)成立65周年,更是該團自創的民族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首演60周年,也是時隔12年後,中芭再次在香江舞台重新演繹這部中國芭蕾史上的里程碑之作。該團現任團長馮英擔任本次演出藝術總監。

筆者在演出前訪問一位由女兒陪同來觀看的退休女士。這位當過兵並愛跳舞的石平女士表示,小時候看過電影版《紅色娘子軍》,後來又看芭蕾版《紅色娘子軍》,印象特別深刻。當女兒告訴她,中央芭蕾舞團要來港演出《紅色娘子軍》時,「我很高興、很激動,一定要看,這是經典劇作,在製作上,無論舞蹈、舞美都非常好。」說着,她即時唱起主題曲《娘子軍連歌》:「向前進,向前進。戰士的責任重,婦女的冤讎深。古有花木蘭,替父去從軍。今有娘子軍,扛槍為人民……」現場有不少這樣的觀眾,帶着情懷來觀看。

本次演出的《紅色娘子軍》劇照:連長鼓勵瓊花。(主辦方提供)

《紅色娘子軍》故事發生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海南島──從惡霸南霸天府中逃出來的丫鬟瓊花,在紅軍黨代表洪常青及其戰友們的幫助下,經過血與火的戰鬥考驗,逐漸成長為一名堅定的革命戰士。舞劇生動地展示了一幅中國婦女堅強不屈的圖卷。

負責排練的中芭國家一級演員曹舒慈接受香港媒體群訪時說,在嚴格意義上說,這也是《紅色娘子軍》首演60周年紀念的第一場演出。作為中國芭蕾史代表作,《紅色娘子軍》在創作上融合了東西方元素,乃西方芭蕾和中國戲曲、中國古典舞的交融之作。

中央芭蕾舞團排練員、國家一級演員曹舒慈。(橙新聞圖片)

曹舒慈表示,作為首部民族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不但是中芭演員的必修課,中國舞員也為能出演《紅色娘子軍》感到自豪,為了演好角色,不但閱讀很多史料,包括如何克服「女演員只像娘子不像軍」這樣的問題。歷史上曾有多次全團演員參加軍訓,與戰士們一起生活的體驗等,將真實的體驗、個人的情感結合技術、藝術,以期在舞台上真情實感地把角色「演繹活,演繹好,演繹得更生動」。

本次演出的《紅色娘子軍》劇照:充滿生活氣息的群舞。(新華社記者陳鐸攝)

不過,本次訪港演出的《紅色娘子軍》乃1964年首演版本──根據梁信同名電影文學劇本集體改編,由李承祥、蔣祖慧、王希賢共同編導,卻是由中芭新一代演員擔綱主演,團方希望把年輕人的精神面貌和年輕人對這部舞劇的理解,以及他們在這時期對民族和國家的情感在舞台上呈現出來。

本次演出的《紅色娘子軍》劇照:第二場的瓊花獨舞。這是芭蕾舞中常見的阿拉貝斯克(arabesque)造型(新華社記者陳鐸攝)

曹舒慈說,每一個時期或每一位演員對同一個角色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角色處理,在藝術上會有個人風格,但《紅色娘子軍》60年傳承至今,團方希望在總體上保持原汁原味,「這也是為甚麼一批批演員要參加軍訓,每次演出前都要仔細地排練,就是希望能把老一輩的經歷和他們創作舞劇時的情感一代代傳下去。」

本次演出的《紅色娘子軍》劇照:瓊花(左)和連長雙人舞。(新華社記者陳鐸攝)

本次舞劇演出的最大看點是,芭蕾和中國古典舞的結合,比如第一場瓊花穿着足尖鞋的「點步串翻身」、「倒踢紫金冠」等,這些經典的中國舞動作運用在芭蕾舞中,顯得更有力量和挺拔。而這些動作也是為了表達角色的情感。像芭蕾舞中常見的阿拉貝斯克(arabesque)造型就有追求崇高理想的意義。

本次演出的《紅色娘子軍》劇照:倒踢紫金冠。(主辦方提供)

演出劇情由被綁吊在柱子上的貧農女兒瓊花踢倒奉命要將她賣掉的狗腿子而逃走拉開「序幕」,接着分上、下各三場講述瓊花在逃命途中,巧遇途經椰林的男主角、紅軍黨代表洪常青及通信員小龐,在他們指引下投奔紅區,並在紅區參加了娘子軍;之後再返回之前抓她的南霸天府上,協助消滅該惡霸勢力,卻在遇見南霸天時抑制不住怒火而擅自開槍,擾亂了部署。經洪常青語重心長的教誨後,瓊花豁然開朗,再上征程,在鄉親們的協助下,與戰友們一起殲滅了南霸天,解放了椰林寨。眾人歡慶「軍民一家親」,繼續向前進。

本次演出的《紅色娘子軍》劇照:第六場。(新華社記者陳鐸攝)

六場演出配合劇情需要,演員們施展了高超的舞藝,呈現了精彩的獨舞、雙人舞、三人舞、四人舞,以及多場充滿當地生活氣息的群舞,其中隊列性的群舞尤為突出,再配以多首旋律優美的歌曲如《娘子軍連歌》、《萬泉河水清又清》等,激起現場觀眾熱烈回響。每場演出落幕時,觀眾皆報以激勵性掌聲;當演出最後一場,排成隊列的軍民向前邁進,耳熟能詳的主題歌旋律再響起,現場情緒達致高潮,掌聲、呼聲持續交錯,演員需要多次衝台謝幕。

演出甫畢,現場觀眾紛紛拿出手機拍照。(香港文聯網)

散場時,不少觀眾在現場分享感受。曾任香港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的沈雪明早年是芭蕾舞者,曾任香港舞蹈團董事會副主席6年。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已著專文論述中國現代芭蕾舞和古典舞,看過無數次芭蕾舞演出,卻是首次看《紅色娘子軍》,她對演出中的隊列和群舞場面印象深刻,指令人信服。

本次演出的《紅色娘子軍》劇照:娘子軍連隊員群舞。(新華社記者陳鐸攝)

現為香港金融管理學院聯席院長的她說,藝術來自生活,藝術作品之所以引起人們的共鳴,正因為來自生活。我們一般人較熟悉《天鵝湖》,因為講愛情故事,較普世;像齊白石畫蝦很出名,但如果畫一列蝦就難以服眾,而如果改成雁列,則令人信服;「《紅色娘子軍》呈現是中國人的一段特別經歷,形式是古典芭蕾的,題材卻是中國的,劇中紅軍列隊的場面,令人想起閱兵時的隊陣,容易引起共鳴。」

現為香港金融管理學院聯席院長的沈雪明教授早年是芭蕾舞者。(香港文聯網)

沈雪明同時很欣賞洪常青被抓後的單人舞,說演得很精彩。「西方芭蕾舞劇中也經常有女子或男子各跳一段,或數人跳一段,卻不是為了劇情,而是表現自己或炫耀技藝,或娛樂大眾。但《紅色娘子軍》中的單人舞、雙人舞等是配合劇情,用動作來表達情緒,感覺很不一樣。」

與沈雪明同來觀看的梁鳳楷(Carmen)則說,西方的《天鵝湖》等着重柔美,她在《紅色娘子軍》中則看到力量。62歲才開始學習芭蕾舞、73歲考獲英國皇家芭蕾舞學院專業試中級資格的她印象最深刻是,演員很高挑,技藝出色。不過,她不太聽得懂普通話,每場開始介紹劇情若附有字幕,可助更多人理解。

愛跳芭蕾舞的沈雪明(右)和梁鳳楷在現場《紅色娘子軍》海報前擺個跳舞姿勢合照。(香港文聯網)

同樣首次觀看《紅色娘子軍》的資深出版人、三聯文化基金主席李安最欣賞舞美設計,對第一場瓊花逃走被人追殺而打得遍體鱗傷後昏死那場傾盆大雨感覺強烈,「水不停流動,很有氣氛,有一段像紅色的燈剪影,真的很美。」她也欣賞劇中的反角演出,比如南霸天手下老四用身體語言表現出狡猾、奸詐,「演得很傳神,連雙腳都站不穩。」

李安坦言,觀看前不敢抱希望,因為印象中是「樣板戲」,但看後感覺很吸引,音樂旋律似曾相識,舞蹈編排和動作設計細緻,「沒有我想像中那麼革命。」

李安(右)和這位專程來港看中芭演出的澳門友人在演出後合照。(香港文聯網)

上圖左邊這位同意出鏡、卻不願透露姓名的澳門觀眾說,他看過20多次《紅色娘子軍》,最吸引他的是,浪漫化的革命情懷,以及表現堅持信念的氣概;劇中令他最感動的情節是,洪常青就義前一段獨舞,勁力十足,氣勢萬千。

真誠的藝術創作,激起人的情懷,精益求精的技藝追求,予人美的享受,更令其不受時空限制,歷演不衰,感動一代代觀眾。首演至今60年、中芭這齣革命題材的《紅色娘子軍》即為典型範例,印證了時尚界那句流行語:經典最潮!

中央芭蕾舞團版的《天鵝湖》劇照。(主辦方提供)

繼《紅色娘子軍》後,中芭本次訪港另有兩場「鎮團之寶」的演出是,13日及14日在同址為本港觀眾獻上瑪卡洛娃版《天鵝湖》。據介紹,相較於世界各大芭蕾舞團演出的版本,這齣中芭在俄羅斯學派基礎上再創作的《天鵝湖》以陣容龐大、功底深厚的「群鵝」享譽世界,演員在表演上也融入中式柔美和內心戲元素。

本次「國風國韻飄香江」演出由國家文化和旅遊部、香港特區政府、中央駐港聯絡辦公室、紫荊文化集團共同指導,北京中演環球藝術製作有限責任公司主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