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書

行書分為行楷和行草兩種,是在楷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乎楷書和草書之間,較楷書書寫速度快,較草書容易辨認,兼顧實用性和藝術性,因而被廣泛應用。

晉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局部) 230×148釐米 國立故宮博物院

行書在東漢末年業已形成,但未能廣泛應用,直至晉朝王羲之的出現,行書才盛行起來。王羲之將實用性和藝術性結合,創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書藝術,這是書法史上影響最大的一宗,其《蘭亭序》是公認的天下第一行書。唐代行書也很流行,其中顏真卿《祭姪文稿》被評為天下第二行書。宋代行書的成就甚高,宋四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皆擅行書。元代書法家中,趙孟頫也兼長行書,其行書深受王羲之影響。明代書法家大都擅行書,其中佼佼者有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等。清代行書受趙孟頫、董其昌影響很深,形成「台閣體」。乾隆以後,由於出土碑刻很多,書法隨之改變了方向,例如鄭燮在行書中溶入篆隸結構,面目一新。

唐朝 顏真卿《祭姪文稿》(局部) 292×596釐米 國立故宮博物院

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姪文稿》、蘇東坡《寒食帖》合稱「天下三大行書字帖」,三者風格不盡相同,各領風騷,堪稱中國書法史上行書的三塊里程碑。

宋 蘇軾《書黃州寒食詩》(局部) 342×199.5釐米 國立故宮博物院

相關文章